發表文章

《銀魂》的女性為何迷人?在搞笑與混亂之下,其實藏著最溫柔的「人本主義」

圖片
 認真說,《銀魂》確實是少數能把「女性的堅強」描繪得這麼自然的作品。在日本動漫裡,女性角色經常被服務化,被框進某種「可愛」、「性感」或「乖巧」的固定模板,即便有強勢的女性,也常常帶著奇怪的迎合意味,像是男性幻想出來的「強」。 但《銀魂》不同,它有下流玩笑、也有惡搞場面,那種戲謔並不侷限於女性,更多時候連男性角色也被整得一樣慘。這種「男女平等地被惡搞」的態度,本身就反映了作品的人性,凸顯作為「人」的荒謬、脆弱、粗糙與可愛,而非性別 《銀魂》的女性角色幾乎並不符合傳統定義下的「溫柔」「賢淑」,她們粗魯、直率、會打人、會罵人、會說反話,也會在脆弱的時候哭得像孩子,但這些都沒有削弱她們的女性魅力,反而讓她們真實得迷人。 以柳生九兵衛為例,她曾經因為家族與性別期望而掙扎,必須在「成為女人」與「被當作男人」之間徘徊,她的成長使她逐漸明白,足以守護他人的力量並不是性由別所賦予的,身份也不應該被他人決定。她的成長不只是認同女性身份,而是學會不再用性別去定義強弱,以自己的方式活得堅強。 就這點上,月詠也一樣,她背負過身為遊女的過去,被「灌輸女性即軟弱」的思維過,被制度磨過、被環境壓過,但卻仍然保有自己的尊嚴與柔軟,那不是柔弱的溫柔,而是一種「即使遍體鱗傷,也仍然挺著背脊往前走」的力量,那種力量很安靜,但看過的人都忘不了。 這樣的角色描寫,讓《銀魂》不只是搞笑作品,更是一部關於「人」的作品,它不刻意喊女權,從不強調「女性也能和男性一樣厲害」這種口號,也沒有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象徵式的「強者」。相反地,它讓讀者自然看到,原來守護他人的力量是可以千百種,不必隸屬於任何性別。 在這樣的故事裡,女性不需要特別證明什麼,她們本來就能撐起自己的世界,也本來就有自己的尊嚴和信念。 這種「人性的真實」,並不限於女性角色,《銀魂》把男性角色也寫得同樣不修邊幅。 在少女向作品裡,男性常常被塑造成貼心、乾淨到近乎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化「白馬王子」;而在少年向作品裡,男性又成為幾乎沒有缺點的「熱血英雄」,像是青春期幻想的產物,熱血、強、幾乎沒有缺點,著實是「男生心目中的理想男性」。 但《銀魂》的男性角色完全不走這條路,他們很奇怪,很像你現實中會遇到的男生朋友,幼稚、懶惰、會講垃圾話、會說黃色笑話、會做蠢事,行為常常莫名其妙,偶爾還會讓你想直接呼他們一拳。 可是當他們認真起來的時候,那份不誇張、不刻意的「自然...

【童年吹來的風】任天堂真的出過吊扇?超級瑪利歐天花板風扇的前世今生

圖片
如果你也是從紅白機時代一路長大的玩家,應該對「任天堂無所不在」這件事不會太陌生。從小時候的筆記本、橡皮擦、便當盒,到貼紙、衣服、鬧鐘、卡匣收納盒……任天堂角色從來都不只是「活在電視裡」。但你知道嗎?1980 年代末,任天堂真的出過一台「超級瑪利歐吊扇」,把瑪利歐直接裝上天花板。 這不是都市傳說,也不是手作改裝,而是一款正式授權的家電產品,而且有型號、有原廠包裝、有燈罩和拉繩。它的名字叫做: Nintendo Super Mario Bros. Ceiling Fan & Light Kit 型號:CFN-1 製造公司:A-America Inc. 推出時間:約 1988~1989 年 你可能也跟我一樣,第一次看到那張瑪利歐吊扇的照片是在 TikTok 或 Reddit 上,標題還寫著「My dad installed this in '89」之類的話。我本來以為這是某人 DIY 的作品,畢竟網路上假卡匣、假 Game Boy、甚至假 Switch 全都有,但這吊扇看起來居然非常正式,還有印刷清晰的外盒,配件齊全、拉繩上還掛著小瑪利歐。 所以我當下就查了 eBay,才發現:這是真的。 這款 CFN-1 吊扇是任天堂美國分公司授權給 A-America Inc. 製造的正規產品。A-America 是當時專做吊扇與家用燈具的公司,根據產品外盒與包裝資訊可知,它的結構為: 四片 42 吋扇葉 每片扇葉都有不同角色貼圖(瑪利歐、路易吉、碧姬公主、庫巴) 附照明燈罩(白色半球型,燈罩印有 Super Mario 字樣) 拉繩控制燈光與風速 使用 110V 電壓,符合美國 UL 安規認證 且這些圖樣完全抓住了 80 年代任天堂卡通化角色的風格,比起現在精緻的 3D 模型,反而更有手繪感和童趣。 雖然這款吊扇設計得很可愛,但它並不是什麼大熱商品。當年只在北美像 Kmart、Sears 這類百貨公司短期上架,主要打兒童房市場。但由於價格不低(吊扇+燈具在當時是家電等級)、實用性和一般吊扇無異、玩家年齡大多還小,且決定購買的是爸媽,所以這些因素導致它在市面上其實銷售普通,沒有大量流通。而且這種商品不像遊戲卡匣會被收藏或保存,很多人安裝幾年後搬家就拆掉、丟棄了,這也讓它在今天變得異常稀有。 在 eBay 上搜尋「Nintendo Ceiling Fan」,你會發現真正流...

跨界夢境成真:當蝙蝠俠遇上死侍,DC、Marvel再度聯手,粉絲許願池終於兌現

圖片
 這不是愚人節玩笑,也不是同人幻想,《死侍/蝙蝠俠》(Deadpool/Batman)和《蝙蝠俠/死侍》(Batman/Deadpool)這對看似不可能的組合,真的要在今年登場了。DC 與 Marvel 睽違二十多年的正式合作,將以這兩部一前一後推出的單期漫畫作為起點,這不只是跨界,更像是一場粉絲願望清單的集體實現。 根據 DC 與 Marvel 各自公布的資訊,這次的合作將分為兩階段: 首先是 Marvel 預計於 9 月 17 日推出的《Deadpool/Batman》#1,由《Amazing Spider-Man》編劇 Zeb Wells 撰寫劇本,並找來曾經長期繪製《Batman》的畫師 Greg Capullo 操刀。緊接著則是 DC 於 11 月推出的《Batman/Deadpool》#1,劇本交由《All-Star Superman》Grant Morrison 負責,配上現任 DC 宇宙當紅藝術家 Dan Mora 的畫筆。 這兩期雖然都是獨立故事(one-shot),卻也各自安排了多篇備用短篇,搭配其他 DC 與 Marvel 角色的夢幻組合,至於有哪些角色會現身,目前尚未揭曉,但光是想像就讓人興奮不已。 從 90 年代《DC vs. Marvel》、再到《JLA/Avengers》,類似這種超級英雄宇宙的聯手其實屈指可數。而這次選擇用「蝙蝠俠 vs. 死侍」這對調性南轅北轍的角色作為開場,某種程度上也展現出一種後現代式的幽默感——冷峻沉默的黑暗騎士對上嘴砲不休的瘋狂傭兵,不正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娛樂混搭? 我們目前尚未得知這兩部漫畫是否互有關聯,也不清楚這是否會為更長遠的跨界合作鋪路。不過,就算只是兩期單行本,也足以成為美漫史上再添一筆值得收藏的奇景。

《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主唱》──Pat Smear:從 The Germs 到 Foo Fighters,龐克邊線的靜默之聲

圖片
在人氣漫畫《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男人》(気になってる人が男じゃなかった)中,在談到 Nirvana 的同時,也一併談及了 Foo Fighters ,而通常在談論 Foo Fighters 的時候,大家往往會立刻聯想到鼓手出身的主唱 Dave Grohl——這點無可厚非,畢竟他曾是 Nirvana 的重要一員。 但在 Nirvana 的歷史中,其實還有一位值得被更多人記住的角色:節奏吉他手 Pat Smear 。 Pat Smear,本名 Georg Ruthenberg,是 1970 年代洛杉磯龐克場景中的關鍵人物,他不僅是傳奇樂團 The Germs 的共同創辦人,並擔任吉他手,與主唱 Darby Crash 一同塑造了早期美國龐克粗糙卻充滿爆發力的聲音。 隨著 Darby 在 1980 年去世,The Germs 宣告解散,而 Smear 的音樂旅程則繼續延展。他先後加入過像 45 Grave、Twisted Roots、The Adolescents 等洛城龐克或死亡搖滾團體,也曾試圖發展個人獨唱生涯,並於 1987 與 1992 年各推出一張個人專輯。且除了音樂之外,他還參與過一些影視作品,包括在《銀翼殺手》中以臨時演員身分亮相。 直到 1993 年,Nirvana 主唱 Kurt Cobain 親自打電話邀請 Pat Smear 加入巡演陣容。Smear 一開始甚至以為那通電話只是朋友開的玩笑——但回想起 Courtney Love 早先曾提過這件事,他很快意識到這是真的。從那一刻開始,他成為 Nirvana 最後一段旅程的現場吉他手,參與了包括《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》在內的多場重要演出,也收錄在日後多張現場專輯之中。 在 Cobain 去世後,Dave Grohl 創立 Foo Fighters,而 Pat Smear 也順勢加入。他在《The Colour and the Shape》專輯中表現亮眼,然而長期巡演帶來的疲憊與內部張力,讓他在 1997 年選擇離開。直到 2005 年,他再度回歸,後來逐漸回到核心創作陣容,並參與了多張 Foo Fighters 的專輯製作。 2014 年,Nirvana 入選搖滾名人堂,雖然 Pat 並未以正式成員身分列名,但他與 Dave Grohl、Krist Novo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