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5的文章

跨界夢境成真:當蝙蝠俠遇上死侍,DC、Marvel再度聯手,粉絲許願池終於兌現

圖片
 這不是愚人節玩笑,也不是同人幻想,《死侍/蝙蝠俠》(Deadpool/Batman)和《蝙蝠俠/死侍》(Batman/Deadpool)這對看似不可能的組合,真的要在今年登場了。DC 與 Marvel 睽違二十多年的正式合作,將以這兩部一前一後推出的單期漫畫作為起點,這不只是跨界,更像是一場粉絲願望清單的集體實現。 根據 DC 與 Marvel 各自公布的資訊,這次的合作將分為兩階段: 首先是 Marvel 預計於 9 月 17 日推出的《Deadpool/Batman》#1,由《Amazing Spider-Man》編劇 Zeb Wells 撰寫劇本,並找來曾經長期繪製《Batman》的畫師 Greg Capullo 操刀。緊接著則是 DC 於 11 月推出的《Batman/Deadpool》#1,劇本交由《All-Star Superman》Grant Morrison 負責,配上現任 DC 宇宙當紅藝術家 Dan Mora 的畫筆。 這兩期雖然都是獨立故事(one-shot),卻也各自安排了多篇備用短篇,搭配其他 DC 與 Marvel 角色的夢幻組合,至於有哪些角色會現身,目前尚未揭曉,但光是想像就讓人興奮不已。 從 90 年代《DC vs. Marvel》、再到《JLA/Avengers》,類似這種超級英雄宇宙的聯手其實屈指可數。而這次選擇用「蝙蝠俠 vs. 死侍」這對調性南轅北轍的角色作為開場,某種程度上也展現出一種後現代式的幽默感——冷峻沉默的黑暗騎士對上嘴砲不休的瘋狂傭兵,不正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娛樂混搭? 我們目前尚未得知這兩部漫畫是否互有關聯,也不清楚這是否會為更長遠的跨界合作鋪路。不過,就算只是兩期單行本,也足以成為美漫史上再添一筆值得收藏的奇景。

《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主唱》──Pat Smear:從 The Germs 到 Foo Fighters,龐克邊線的靜默之聲

圖片
在人氣漫畫《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男人》(気になってる人が男じゃなかった)中,在談到 Nirvana 的同時,也一併談及了 Foo Fighters ,而通常在談論 Foo Fighters 的時候,大家往往會立刻聯想到鼓手出身的主唱 Dave Grohl——這點無可厚非,畢竟他曾是 Nirvana 的重要一員。 但在 Nirvana 的歷史中,其實還有一位值得被更多人記住的角色:節奏吉他手 Pat Smear 。 Pat Smear,本名 Georg Ruthenberg,是 1970 年代洛杉磯龐克場景中的關鍵人物,他不僅是傳奇樂團 The Germs 的共同創辦人,並擔任吉他手,與主唱 Darby Crash 一同塑造了早期美國龐克粗糙卻充滿爆發力的聲音。 隨著 Darby 在 1980 年去世,The Germs 宣告解散,而 Smear 的音樂旅程則繼續延展。他先後加入過像 45 Grave、Twisted Roots、The Adolescents 等洛城龐克或死亡搖滾團體,也曾試圖發展個人獨唱生涯,並於 1987 與 1992 年各推出一張個人專輯。且除了音樂之外,他還參與過一些影視作品,包括在《銀翼殺手》中以臨時演員身分亮相。 直到 1993 年,Nirvana 主唱 Kurt Cobain 親自打電話邀請 Pat Smear 加入巡演陣容。Smear 一開始甚至以為那通電話只是朋友開的玩笑——但回想起 Courtney Love 早先曾提過這件事,他很快意識到這是真的。從那一刻開始,他成為 Nirvana 最後一段旅程的現場吉他手,參與了包括《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》在內的多場重要演出,也收錄在日後多張現場專輯之中。 在 Cobain 去世後,Dave Grohl 創立 Foo Fighters,而 Pat Smear 也順勢加入。他在《The Colour and the Shape》專輯中表現亮眼,然而長期巡演帶來的疲憊與內部張力,讓他在 1997 年選擇離開。直到 2005 年,他再度回歸,後來逐漸回到核心創作陣容,並參與了多張 Foo Fighters 的專輯製作。 2014 年,Nirvana 入選搖滾名人堂,雖然 Pat 並未以正式成員身分列名,但他與 Dave Grohl、Krist Novo...